德国能源巨头在阿尔及利亚发现油气储量
过去30多年里,中国的对外开放,除了引进外资、扩大出口等实际层面的意义外,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内改革。
所以,搞贬值的话,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。他说的故事是十年前的故事,不是现在的事了。
中国缺的是什么?缺的是一些比较开放的制度。凤凰资讯:你觉得这就是应该做的交流。新加坡他搞不定,搞不定香港,也肯定搞不定大陆。不许研究,不许发展,那不就完了吗?酒店必须要有执照的人开,一般家庭开酒店就不允许。很多的就业回到发达国家,不用人工了。
李稻葵:是,你说得很对。资金也不缺,大量支持创新发展。能否成功跨越这一陷阱,是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一次大考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的一道关隘。
改革开放以来,新增GDP中约有1/4—1/3是新增劳动创造的,得益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黄金时代提供的人口红利。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导的发展道路,是实现经济增长与效益提高均衡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性选择。三是人口红利衰减,劳动力成本提高。如果将失业率5.0%作为上限,则GDP增长率存在2个百分点的下调余地,只需维持在5.4%以上。
2010年,15—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74.5%的峰值,抚养比下降到34.2%的最低值。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相伴而生的。
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时,前面就冠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。直接原因需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析。2011年到2013年,我国消费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,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,出口的贡献率甚至下降到负数,唯有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大。总体判断是,只要未来经济不发生大的起伏,我国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,但不同方案跨越的时间相差较大:按高方案,十三五时期结束即可基本跨越,中方案到2022年、低方案到十四五时期结束方能跨越。
2014年和2015年第一季度情况有所好转,消费、出口增速和贡献率均有所提高,不过投资独大局面并未根本改观。认识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减速的必然性,是为了顺应和驾驭规律,寻求适宜的发展速度。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《东亚经济发展报告》中提出的概念。减速不失速,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应有的诉求。
但是,如果减速变成失速,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惠民生就会失去基础和动力,如同飞机失速就要酿成失事。经济结构失衡,重复建设、重复生产、产能过剩,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提高,甚至使经济效益为负值。
在此背景下,经济增速自然会下降。这一减速既有直接原因,也有深层次原因。
坚持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,加快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等的改革,就能逐步解决速度与效益不对称的矛盾,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。可惜,这个前提常常被忽略或遗忘,只讲翻番不谈效益,这才使速度与效益不对称日益加深。2011年达到约5400美元,进入发展容易停滞的阶段。粗放发展方式的一个直接后果,是自然资源大量消耗、稀缺性加剧,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,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。加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。然而,这样的超高速在成就经济增长的同时,也使发展方式、经济结构、资源环境、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积累起来。
容忍减速而不容忍失速,争取高方案、守住中方案,是经济新常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要义和基本方略。收入差距扩大严重损害社会公平。
当然,众多低收入国家是被平均的。但越过这一拐点后出现相反的趋势,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,抚养比上升。
改革开放伊始,我国正值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黄金时代初期,人口和劳动力比较优势显著,经济发展顺理成章地走上以增加劳动量为主的轨道。跌破此警戒线,失业率升至5.0%以上、GDP增长率降到5.4%以下,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影响较大,应当避免。
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.09%,2015年要控制在4.5%以内,故GDP增速可有1个百分点下调空间。固然,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惠民生需要将过高的经济增速降下来,如同汽车转弯时需要踩刹车减速。该报告通过对二战后一些国家经济的回顾性观察,发现大多数国家在进入人均GDP3000—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后,由于资源占有不合理、收入分配不公、技术进步迟缓、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等原因,致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陷入停滞状态,只有日本、韩国等少数国家例外。在这种情况下,唱衰中国、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几率增大等声音又起。
而我国距离人均GDP11000美元的中高收入上限尚有较大差距,因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。速度与效益不对称,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。
不过要看到,这是一个水平不高的中高收入。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。
亚洲、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陷入停滞,挣扎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,都是经济失速的恶果。调整经济结构,完成向现代产业结构、现代经济技术结构转型。
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特别是提出创新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,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,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法宝。然而,我国经济并未停滞,人均GDP于2012年达到约6100美元,目前达到约7800美元,跨进中高收入门槛。(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) 进入专题: 中等收入陷阱 新常态 。如果以2014年GDP636463亿元、人口136782万、人民币对美元中间汇价6.1224为基期,按照GDP年均增长7.0%、5.5%和4.0%的高、中、低三种方案预测,到2020年、2025年我国人均GDP分别为:高方案10834美元、14987美元,中方案9954美元、12831美元,低方案9135美元、10961美元。
利用由高速到中高速增长腾出的空间,针对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推进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改革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逐步实现向低投入、高产出和低消耗、高效益转变。目前,发达经济体人均GDP普遍达到四五万美元,世界人均GDP已超过一万美元。
这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。需要提及的是,在劳动年龄人口供给越过刘易斯拐点、投资加劳动力无限供给发展模式终结以后,把提高人口素质、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放到突出位置,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。
四是资源短缺瓶颈收紧,生态环境逼近上限。前面提出的高方案至中方案的经济增速,就是适宜的、可以达到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速度。